2017年传统文化热席卷各行各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经由《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记录片得以广泛传播,国 家级文物借助文博探索栏目《国家宝藏》变身新晋网红!
2018年4月盟省委“非遗”课题正式立项;
2018年5月盟省委“非遗”课题组成立;
2018年6月10日课题组在省博物院参观非遗展、召开第一次座谈会;
2018年6月17日调研非遗项目——禹州钧瓷。
2018年6月17日 农历五月初四,盟省委《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后续开发应用研究》课题组一行8人赴禹州向阳钧窑调研考察,向阳钧窑艺术总监(盟员)李向阳陪同调研。
参观禹州向阳钧瓷艺术馆
李向阳:许昌市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 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习。
01 传承宋钧神韵 弘扬工匠精神
向阳钧瓷部分荣誉:
2012年7月,钧瓷作品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原贡品”荣誉称号;
2008年作品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在第五届钧瓷文化节中荣获“金奖”;
2009年作品“傲天尊”入选上海世博会;
2011、2016年,作品“虎头瓶”、“梅”先后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7年7月,作品《虎头瓶》、《连年有余》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此次到禹州钧瓷参观调研是盟省委“非遗”课题组成立后的第 一次实地调研,此前铁路支部曾做过三次陶瓷类非遗项目调研。
『非遗九问』民盟郑州铁路支部“非遗”文化调研活动(一)
『非遗九问』民盟郑州铁路支部“非遗”文化课题调研活动(二)
『非遗九问』民盟铁支“非遗”文化课题调研(三)——探访北宋官窑
6月10日课题组在河南博物院参观非遗展和文物展,亲眼目睹了《国家宝藏》中由省级非遗项目(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琛历时三年修复的惊艳世界的国宝文物云纹铜禁。所以对这次钧瓷调研行程大家都额外带了几分期许,希望能从采样调研中透析非遗的个中三味。
在李向阳的带领下,课题组迤逦而行,在钧瓷艺术馆、窑口、车间逡巡往复,不时提出问题,李向阳一一作答,将大家带入绚丽多彩的钧瓷世界。
02 按照调研行程安排,由民盟社科院支部主委、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宋艳琴主持课题研讨座谈会。
参加此次座谈的有:禹州市非遗办主任王志军、向阳钧瓷艺术总监(盟员)李向阳、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文物修复)曹晋、民盟郑州铁路支部副主委王兴涛、民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总支杨鸣、民盟郑州铁路系统支部侯楷中、梁万洲、李骏、王军浩等。
禹州市非遗办王志军主任介绍了禹州市的非遗情况及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利弊得失,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例如在谈及目前非遗保护的“门槛”问题时,王主任说“非遗保护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尴尬局面呢?原因是国 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申报是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申报,批复后就会有政策和资金扶持,而一些濒危非遗项目又因为达不到要求的门槛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与会人员纷纷发言,李向阳就传承、创新和规范化三个方面做了陈述发言。大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座谈会气氛热烈。随后,课题组向李向阳夫妇、王志军主任发放了“非遗”课题问卷调查。
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到2016年“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已达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关注。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全景VR展示、H5传播、无人机航拍等移动端传播渠道和新兴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向大众展示非遗进行“传统活化,设计转化,生活美化”的传承之路。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对传统文化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是让它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调研行程还将继续深入,希望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既不失本真又让我们的中华文明之火薪火相传的方法。